4優(yōu)化調控 4.1 去早蕾 據研究,由于轉基因雜交棉在前期營養(yǎng)體還沒有充分發(fā)育好的時候,就轉人生殖生長,所以不利于建成理想的群體結構。另外,早期結的鈴主要是一些伏前桃,由于此時正值雨季,大多數(shù)成鈴都霉爛變質成為僵瓣花,對產量貢獻甚少,所以去掉轉基因抗蟲雜交棉前期形成的花蕾,不但可以有效地協(xié)調轉基因抗蟲雜交棉的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而且也減少了不必要的養(yǎng)分浪費。去早蕾,主要采取人工摘除的辦法,時間一般在6月中、下旬。摘蕾量以4~8個為宜,其中以8個為,部位控制在下部4個果枝以內。勞力不足時,可以除去下部2~3個果枝代替去早蕾,亦可獲得相近的效果。轉基因蟲雜交棉去早蕾和縮節(jié)胺化控試驗表明,去早蕾和不去早蕾兩者之間產量差異達1%極顯著水平,去早蕾對提高轉基因抗蟲雜交棉產量有顯著效果;不同縮節(jié)胺用量對轉基因抗蟲雜交棉產量的影響,以在初花期和盛花期分別噴施縮節(jié)胺22.5g/hm2和45g/hm2,增產效果*;在去早蕾的情況下,初花期噴施縮節(jié)胺225g/hm2、盛花期45g/hm2,比噴施清水和初花期噴施45g/hm2、盛花期90g/hm2增產都達顯著水平。在不去早蕾的情況下,兩種噴施縮節(jié)胺處理差異不顯著,但與噴清水的差異都顯著。 4.2化學調控 試驗結果表明,噴施縮節(jié)胺,初花期用量22.5g/hm2、盛花期用量45g/hm2,比初花期施用縮節(jié)胺30g/hm2、盛花期施用縮節(jié)胺90g/hm2分別增產10.40%、11.1%。根據轉基因抗蟲雜交棉的生育特性,為促進生長中心的轉移,要重視盛蕾前后的化學調控措施,縮節(jié)胺的用量可略大于常規(guī)棉品種,一般用縮節(jié)胺2~3次,總用量為45—60g/hm2。 5合理治蟲 轉基因抗蟲雜交棉的抗蟲性主要是抗棉鈴蟲,能有效降低棉鈴蟲的發(fā)生和為害,而且對多代棉鈴蟲幼蟲,特別是低齡幼蟲表現(xiàn)出良好的毒殺作用。試驗表明,轉基因抗蟲雜交棉的蟲性與雜種世代有一定的關系,F(xiàn)1抗蟲性好于F2,F(xiàn)2抗蟲性好于F3。一般情況下,二代棉鈴蟲發(fā)生期間,F(xiàn)1基本上可以不用化學防治,蕾鈴被害和斷頭率可控制在5%以下,對以后世代的棉鈴蟲減少治蟲次數(shù),一般可減少防治次數(shù)(或用藥量)的40%~50V%。農藥防治次數(shù)的減少,保護了害蟲的天敵,特別是瓢蟲大量增加,對棉花伏蚜具有明顯的抑制作用。轉基因抗蟲雜交棉對棉鈴蟲1齡幼蟲的抗蟲效果平均為93.1%,葉、蕾、鈴飼喂3齡幼蟲,抗蟲效果分別為90%、85%、55%。在江蘇省沿海地區(qū),二代棉鈴蟲發(fā)生高峰期,轉基因抗蟲雜交棉的蕾鈴受害率和受害株率,一般比常規(guī)棉品種低13~15個百分點,表明轉基因抗蟲雜交棉有良好的抗蟲效果。轉基因抗蟲雜交棉鈴蟲抗性強,并兼抗紅鈴蟲、玉米螟、金剛鉆、造橋蟲、卷葉蟲等鱗翅目害蟲,二代棉鈴蟲可以不防治。苗床內投放敵敵畏棉球或撒敵敵畏毒土熏殺棉盲蝽等害蟲。大田苗期只需挑治蟲源田附近棉田內的二代棉盲蝽和紅蜘蛛以及偶發(fā)性害蟲地老虎。棉蚜是影響棉田昆蟲生態(tài)平衡的極其敏感又非常重要因素,故育苗移栽棉田內的蚜蟲不應列為防治對象,而應作為培育眾多天敵的食料加以利用,所以在三代棉鈴蟲發(fā)生之前,大面積棉田內不需普遍用藥防治,只需防治偏重發(fā)生年份的三至四代棉鈴蟲和紅蜘蛛或三至四代棉盲蝽,做到不達防治指標不用藥治蟲,一般用3~4次農藥即可有效地控制蟲害。 |